解放日报:老龄化是否意味“人口红利”枯竭
|
2010年11月15日08:50 来源:《解放日报》
【字号 大 中 小】 | 打印 | 留言 | 论坛 | 网摘 | 手机点评 | 纠错 |
问:上海试水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的消息发布以来,引发了有关 “推迟退休年龄”的热议。有人认为,这再一次表明,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, “人口机会窗口”逐渐关闭, “人口红利”将一去不复返,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。请问,什么是 “人口机会窗口”?老龄化是否意味着“人口红利”枯竭?
——上海广州路 陶明
答:所谓 “人口红利”,一般是指人口再生产类型从 “高出生、低死亡、高自然增长”向 “低出生、低死亡、低自然增长”转变时,由于该阶段少年儿童人口数明显减少、老年人口数并不很多、劳动年龄人口数相对或绝对较多,从而出现总抚养率比较低、在人口年龄结构上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状况。
然而, “人口红利”只是为经济的较快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。要将其真正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,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:一是增加就业岗位,让众多劳动年龄人口成为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现实生产力。如果这一时期,许多劳动年龄人口失业,不仅不能促进经济较快发展,相反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。二是加大教育、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投入,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文化技能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,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。特别是延长年轻人或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,可以取得既减轻该时期就业压力,又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 “双重效益”。
正是鉴于总抚养率较低只是给经济较快发展提供了一个机会,且其也只是在一段时期处于较低水平,所以学术界也把 “人口红利”形象地比喻为 “人口机会窗口”。这个窗口在一定时期会 “开启”,也会 “关闭”。
我国的人口普查表明,从1953年到1964年,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由4.41%下降到3.56%,出现了人口年轻化;然而在 1982年、1990年、 2000年,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又上升到4.91%、 5.57%、 6.96%,出现了持续的人口老龄化。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,2009年该比例进一步上升为8.5%。
但是,如果按照公认的 “人口红利期”量化比较标准 (15岁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总抚养比低于50%)来计算,我国大约在1990年 (总抚养比为49.84%)后才开始出现 “人口红利期”。 2000年,该总抚养比降为42.55%; 2009年为36.89%。据预测,要到2030年时,我国的总抚养比才会回升到50%以上。由此可见,不能笼统地认为人口老龄化就意味着“人口红利”枯竭,相反在人口老龄化开始的相当一段时期 (我国为近40年)内, “人口机会窗口”都在开启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年龄人口数出现负增长,并不等于 “人口红利期”的结束。我国15岁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,预计将在2013年达到9.98亿的峰值后出现负增长, 15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在2011年达到9.32亿的峰值后将出现负增长,但我国在此后的近20年内仍处于 “人口红利期”。现在有观点说在未来10年内我国将结束 “人口红利期”,是缺乏科学依据的;还有报道说 “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,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”,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演变的。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于2009年1月出版的 《人口统计资料集》引用联合国的资料预测, 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为23.7%,仍比该年日本的37.7%要低得多。
【1】 【2】
——上海广州路 陶明
答:所谓 “人口红利”,一般是指人口再生产类型从 “高出生、低死亡、高自然增长”向 “低出生、低死亡、低自然增长”转变时,由于该阶段少年儿童人口数明显减少、老年人口数并不很多、劳动年龄人口数相对或绝对较多,从而出现总抚养率比较低、在人口年龄结构上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状况。
然而, “人口红利”只是为经济的较快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。要将其真正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,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:一是增加就业岗位,让众多劳动年龄人口成为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现实生产力。如果这一时期,许多劳动年龄人口失业,不仅不能促进经济较快发展,相反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。二是加大教育、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投入,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文化技能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,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。特别是延长年轻人或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,可以取得既减轻该时期就业压力,又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 “双重效益”。
正是鉴于总抚养率较低只是给经济较快发展提供了一个机会,且其也只是在一段时期处于较低水平,所以学术界也把 “人口红利”形象地比喻为 “人口机会窗口”。这个窗口在一定时期会 “开启”,也会 “关闭”。
我国的人口普查表明,从1953年到1964年,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由4.41%下降到3.56%,出现了人口年轻化;然而在 1982年、1990年、 2000年,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又上升到4.91%、 5.57%、 6.96%,出现了持续的人口老龄化。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,2009年该比例进一步上升为8.5%。
但是,如果按照公认的 “人口红利期”量化比较标准 (15岁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总抚养比低于50%)来计算,我国大约在1990年 (总抚养比为49.84%)后才开始出现 “人口红利期”。 2000年,该总抚养比降为42.55%; 2009年为36.89%。据预测,要到2030年时,我国的总抚养比才会回升到50%以上。由此可见,不能笼统地认为人口老龄化就意味着“人口红利”枯竭,相反在人口老龄化开始的相当一段时期 (我国为近40年)内, “人口机会窗口”都在开启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年龄人口数出现负增长,并不等于 “人口红利期”的结束。我国15岁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,预计将在2013年达到9.98亿的峰值后出现负增长, 15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在2011年达到9.32亿的峰值后将出现负增长,但我国在此后的近20年内仍处于 “人口红利期”。现在有观点说在未来10年内我国将结束 “人口红利期”,是缺乏科学依据的;还有报道说 “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,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”,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演变的。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于2009年1月出版的 《人口统计资料集》引用联合国的资料预测, 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为23.7%,仍比该年日本的37.7%要低得多。
![]() |
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人民网人口频道![]() |
(责任编辑:赵敬菡) |
相关专题 |
· 人口论坛 |
热图推荐 |
|||
|
| ||
|
|
播客·视频 |
|||
|
|
[一语惊坛]干坏事的都是临时工,文明执法的都是正式工? [论坛]日评:中国军力已超美!·解放军空军真正的"王牌" [访谈]加交通部长谈移民·马伟明:落后不是国人专利 [辩论]茅于轼称经适房政策错误?·渝大学生再学工农兵? [博客]习近平为何说要"踱方步"人 许宗衡文强谁更危险? [博客]"河南公安撤分局"是大忽悠? 揭秘高校教师工资 |
无线·手机媒体 |
|||
|
|